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继电器 工作原理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1-21
 今年8月份AMD正式发布了自家的9000系列锐龙处理器,新处理器以其出色的优化设计,让处理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一举超越Intel的同级别产品,使其成为了最强的处理器。  毕竟AMD和Intel算是家用桌面级处理器中唯二的存在了,紧接着,不甘示弱的Intel在10月份推出了自家的Ultra 200系列处理器。  然而——新处理器性能甚至连自家的14代酷睿都无法超越,就像是Intel给这逐渐降温

  今年8月份AMD正式发布了自家的9000系列锐龙处理器,新处理器以其出色的优化设计,让处理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一举超越Intel的同级别产品,使其成为了最强的处理器。

  毕竟AMD和Intel算是家用桌面级处理器中唯二的存在了,紧接着,不甘示弱的Intel在10月份推出了自家的Ultra 200系列处理器。

  然而——新处理器性能甚至连自家的14代酷睿都无法超越,就像是Intel给这逐渐降温的DIY市场开了个“玩笑”一样,新的Ultra 200系列处理器完全无法让游戏玩家们的为之心动。

  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作为游戏玩家,其关注的点并非是AMD的标准桌面级锐龙✅处理器,而是AMD专门为游戏玩家们设计的,拥有额外64MB三级缓存的X3D系列。

  好东西就是这样,求大于供时,就会出现货源紧缺的现象,加之无处不在的黄牛党,处理器的价格也会随之蹭蹭上涨。

  这下好了,标准的9000系锐龙处理器都打的Intel找不着北了,新一代的游戏王者——锐龙7 9800X3D还会发售吗?还有必要发售吗?

  好在,AMD不是㊣一个看竞争对手出招的企业,当Intel强势时,我努力争取,当Intel劣㊣势时,我仍旧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继续深入打磨自己的产品。

  所以,并不打算躺着赚钱的AMD,在今天,正式✅推出了新一代的游戏神器——锐龙7 9800X3D!

  作为Zen5架构的首款X3D系列处理器,全新的锐龙7 9800X3D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它与上代处理器锐龙7 7800X3D和两款Intel的旗舰级处理器酷睿Ultra 9 285K以及酷睿i9-14900K相比又有多大的性能提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做了一个表格,以便大家直观的感受下锐龙7 9800X3D和锐龙7 7800X3D之间的差异:

  由于在9000系锐龙处理器首发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过Zen5架构的细节变化,在此我们不做过多提及,仅将重心放到与前代X3D的变化上来。

  虽然在I/O Die方面,锐龙7 9800X3D仍旧使用了6nm工艺制程,但是CCD则是由5nm提升至了4nm,同样,属于Granite Ridge家族的锐龙7 9800X3D其一级缓存由每个核心64KB提升至80KB,这本身就大大提高了其处理器的运算效率。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锐龙7 9800X3D处理器开放了对倍频调节的限制,使其玩家可以仅通过调节倍频来实现对处理器的超频,这也是AMD首个正式解锁倍频调节的X3D系列处理器。

  其锐龙7 9800X3D同锐龙7 7800X3D一样,都是采用了1个CCD+1个I/O Die的设计组合。满血的单个CCD拥有8个核心及32M的三级缓存。而X3D系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额外增加64MB的缓存,因此达到了共计96MB的三级缓存容量。

  锐龙7 7800X3D算是第一代3D V-Cache架构,该架构的特点是在CCD核心的上边增加64MB的三级缓存空间,然后再将两边填充硅绝缘片,以此来实现热量的传递和防止压坏三级缓存的㊣目的。

  其实第一代3D V-Cache架构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际应用时工程师们发现,由于芯片和CPU表面之间被硅绝缘片和3D缓存所间隔,导致锐龙7 7800X3D偶尔会产生积热的现象。

  于是,第二代3D V-Cache架构诞生了,新一代的3D V-Cache架构将64MB的三级缓存放到了核心的下边,中间则是留有用于通信的硅胶孔,这样核心就会紧贴着处理器的上盖,也因此,核心散发的热量会第一时间被纯铜的顶盖给吸收,并经由散热器将热量带走。

  没有了三级缓存的间隔,锐龙7 9800X3D就像标准的9000系锐龙处理器那样,其散热会变得更加的高效,更容易使其处理器保持在最高性能的运行环境中。

  首先是CPU-Z对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2.10版CPU-Z仍不能完全识别锐龙7 9800X3D处理器,但是经过PBO2的调节后,锐龙7 9800X3D处理器其实很容易可以达到5.5GHz的高频。

  由于同属于AM5接口的关系,锐龙7 9800X3D在外观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旧是“八爪鱼”似的顶盖造型,仍旧是上、下两边中间偏左的防呆接口位置。

  如左边偏下的贴片电容,锐龙7 7800X3D是两排各4个的组合(上,合计8个),锐龙7 9800X3D则是2排各4个,加单独2个的组合(下,合计10个)。

  而在下方靠左,锐龙7 7800X3D是两排各5个+额外再加4个的组合(上,合计14个)继电器 工作原理,7 9800X3D则是4个+6个的组合(下,合计10个)。

  此外,这次测试我们使用到的显卡是来自七彩虹的iGame RTX 4090D Vulcan又名火神卡,是七彩虹市售的定位旗舰级的显卡。

  与其它显卡不同的是,火神显卡是拥有一个小屏幕的,用户根据需要可以实现将其装在显卡上或是摘下来当一个信息显示面板用。

  该显卡其核心Boost频率为2520MHz,算是同类显卡里边频率较高的了。最后,显卡配备了24GB的GDDR6X显存,尤其是在玩高分辨率大型游戏时,会有非常流畅的体验。

  本次测试的主板是来自微星的MPG X870E CARBON WIFI(又叫暗黑主板,下简称X870E暗黑)。这是微星定位高端的一款集高性能、亲民价位于一身的主板。

  虽然属于微✅星的MPG系列,但其因为出色的性能和超高的用料设计一致成为轻、中度发烧友们的喜爱。

  而在PCIe插槽方面,主板配有3根PCIe插槽,其中上边2根由CPU提供支持且带有金属屏蔽罩,为显卡主要插槽。单插最上边时支持PCIe 5.0协议以及16倍速。

  主板配有4个NVMe M.2固态硬盘插槽,其中最上边2个红色框的由CPU提供,支持PCIe 5.0协议以及4倍速,值得一提的是靠下的插槽和PCIe显卡插槽共享带宽,若该插槽插入设备,则最上边的显卡㊣插槽最多只能运行8倍速。

  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处理器的性能,我们尽可能的将其它硬件拔高,防止其它硬件影响处理器性能的发挥,以此来让大家直观的感受4款处理器的性能差距。

  这㊣次测试我加入了1%Low帧的表现,不过为了保证测试公平性,测试我仅选择了带Benchmark的游戏,其1%Low数据也为B✅enchmark㊣程序自动生成,并非㊣人工收集。

  这次测试为6款带1%Low和Benchmark的游㊣戏加13款标准带Benchmark的游戏组合。游戏测试方㊣面我统一选择了1080P分辨率,其画质尽可能的选择预设最高档。

  此外,在最后我还对处理器基准性能进行了下测试,不过基准性能测试由于AMD方属于锐龙7,而Intel方属于酷睿i9,两者定位不同的关系,仅做参考。

  ‌‌1%low帧是指在游戏评测中,记录时间内最慢的1%帧数的‌平均FP㊣S。‌ 这个指标反映㊣了游戏在运行过程中,最慢的1%帧数的平均表现,通常用于评估游戏在低帧率情况下的‌流畅度。‌

  1%low帧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游戏在运行过程中最慢的1%帧数的平均FPS。这个数值越接均FPS,意味着游戏在实际体验中越流畅,没有大幅度掉帧的情况。如果1%low帧与平均FPS相差较大,则表示游戏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帧率不稳定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画面卡顿。

  1%low帧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玩家更好地了解游戏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通过对比1%low帧和平均FPS,可以判断游戏在低帧率情况下的流畅度,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硬件配置的游戏设置,以达到最佳的游戏体验。

  事实上,得益于AMD㊣ X3D系列64MB的三级缓存的加持,使得该系列处理器在玩游戏时,1%Low帧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前边也提✅到过,1%Low越接均帧,游戏的表现会越发流畅,越不容易出现卡顿的现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每秒60帧的单位时间里,前30帧是1帧。后30帧都是120帧,这样下来平均帧就是60,但是由于前30帧都是1帧的表现,使得这1秒的动画会有半秒看起来很卡。而1%Low恰恰显示的就是1帧,这就有利于玩家们检查卡顿的根源所在。

  注:这项测试,我使用的是三星的990 ㊣PRO 1TB这块PCIe Gen4 X4的固态硬盘,测试方式为㊣该固态硬盘作为空盘,放置到主板的NVMe M.2 1槽位置(最接近处理器的那个)。

  我们使用微星的MPG X870E CARBON WIFI暗黑主板对处理器进行了26分钟的烤机测试,测试为AI㊣DA64单烤FPU的形式。测试室温为15摄氏度。

  在✅测试过程中,处理器的频率下降至4.4GHz,此时AIDA64显示处理器温度为83度,二极管温度同样是83度,处理器Package则是148.57W。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发现,除开《刺客信条:英灵殿》中惜败Intel酷睿i9-14900K之外,其它或是打平或是保持了领先的优势。

  也难怪,在科㊣技的发展中,不思进取终将会被淘汰,然而多年被称之为“挤牙膏”的Intel却并没有认识自身。这使得不仅其处理器在性能方面打不过AMD,在稳定性方面也大大落后于AMD。犹记得在AMD第一代锐龙处理器发布时,有不少用户爆出“蓝屏”等现象,那时候大家对于AM㊣D的感受多是“虽有性价比,但不如Intel稳定”之类的感慨。